“态:王少军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2015年12月27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协会主办的“态——王少军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日期而至,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纲学术主持,以“事儿”、“角儿”、“趣儿”三个版块,展现了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多年以来的创作实践和学术思考,以及他本人所因循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追寻、回望古代哲学思想与关注、关怀当今社会中,呈现的是一种新文人的“态”。
本次展览系统地梳理了王少军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年以来的雕塑及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多元,数量庞大惊人。小至当代语境下文玩把件的精雕细刻,大至一人多高的大型雕塑,从写生本上的水彩笔迹,到早期名人雕塑的传神写照,王少军的作品记录和反映着艺术家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点滴积累。正如人们对他的评价一样:低调,真实,真诚,努力。王少军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无名氏”仰面朝天,双瞳上挑,真实而朴素如身边你我,但举止之间却又多了几分回味而引人深思,人物本身即成为叙事性的载体,而形象之外又存抽象表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解读了“态”的选题:以“态”为展览之名,意味着王少军的艺术堪称以“态”之名。在他的作品中,一种种动态、仪态、姿态各尽其态,但在总体上透溢出的是一种有着自我影痕印迹的精神之态。
“他将对现实的感受尤其是对芸芸众生的感悟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表达结合起来,在自我与社会、观察与冥想、现实与超现实两种维度的边界地带穿行漫步,从而塑造了一种种对应现实而回归自我、联系外部而内在自足的生命形态。看他的作品,让人忍俊不禁,那是一个个生活在现实之中又向星空仰望的‘自在者’,是一个个有着社会身份而能够悠然自得的‘角儿’。他钟情于传统文化,在雕塑中取“写意”手法,亦塑亦绘,亦庄亦谐;他于援疆工作期间忙里偷闲,闲落水彩,画了大量有感而发的视觉日记,极为生动地记下了自己行旅中的所见所思,笔情意态都如古代文人画中的"逸品";他在摆件、印章等文玩上的刻划,随形而琢,因形生意,从又一个侧面展现出他对传统艺术的迷恋和将当代与传统相接的自觉……。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我将他的这种状态称为‘新文人态’。这或许很像少军,也提示我们在纷繁的文化环境中完善自身、提高境界应有的心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王少军从人文肖像的创作实践到人文理想的表达,实现了从“技”到“艺”的转变和过渡。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把西方的优秀雕塑成果引进而来,同时又汲取了中国文化的肥沃养分。王少军的艺术创作严谨而大胆,他的艺术探索在不断否定中前行,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呈现了新的突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教授首先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和中国雕塑学会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谈及王少军的创作,他认为其作品是对“写意雕塑”的再次思考。“王少军的写意雕塑是在类似丰子恺方向上的又一摸索,他将绘画性揉入雕塑,而又蕴含着诙谐深意的生活哲理,将‘平民意识’与文化传统置于雕塑之中,呈现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则认为,王少军最动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真实和情怀,这种感情正如他本人一样从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渗透出来,因而更加感人、真诚。而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又肩负行政职责,王少军依旧能够平衡创作与工作的时间,关照生活、反映社会,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代表雕塑系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在致辞中讲到,王少军并不是一个“弄潮儿”,他为人低调,但作品却有足够分量和厚度,这来源于其超逸的艺术品位和人文视野。他对当下文化的把握十分精准,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发展中的东西文化差异,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王少军的作品中凝结着内心的象征性符号,透露出很深的人文情怀。当代艺术虽然有很多可能性,但是真正有力量的还是这种真诚而感人的东西。”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致辞

嘉宾现场合影
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身上凝聚了美院精神、充满文人气息的一代艺术家、一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梳理,王少軍的“态”始终都反映社会、关照生活,将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作为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驱动力,顺势而为,积极地、正面地、主动地去面对社会、面对时代做出判断,并主动思考,把客观的因素变成促进自我成长的动力。
从他本人最初在80年代创作的“文化名人肖像”系列,通过对文化名人的塑造、描写来婉转地、或者说隐喻地传达自己的某种理想,作品人物形象中就开始有王少軍本人深沉的凝视和思想的状态。延至“负空间的呈现”这批作品,王少军果断告别那种让感觉“不够劲”、“不尽兴”的婉转,作品语言在继续写实的基础上,更加专注精神性的东西,用具象的形象来传达形而上的抽象思考。

展览现场

王少军雕塑作品
到2006年,王少军“无名氏”的出场,一个从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形象,让他不再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人物所局限、所困扰,可以让这个人物融入很多人的命运,或者他的态度,或者他在社会中的角色,他担任这个角色受社会干扰后也反映出来一种情绪。“似乎找到了一把钥匙,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用它打开去打开任何一扇门,去干更多想干的事情,不再纠结于开锁这个环节上,枉费时间。”王少军认为,“这是我的一个发现,也是一个创造。可以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造型,能够去关注、解答许多社会命题。”正如范迪安先生所评价,“少军好像创造了一个特有的语言空间,就像导演一样,他制造了一种舞台效果,他把一个无名氏的人物塑造成了一种像是演员一样能够不断表演出各种人物,社会的心灵在一个人身上可以不断的呈现出来,可以说它是个体的,也可以说是芸芸众生的。”
“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喧嚣变化,我内心恒定的那部分,永远是我的艺术的温柔之乡。”在创作中,王少军的作品没有在技巧上特别炫耀或者刻意追求,他放得很松,技巧上看上去有些不在意。但也不是完全不在意,更在意藏而不露,这是他本人很重要的一个语言表述。在他看来,如果在意就会露得很多,无论是雕塑和绘画,他更愿意让自己的思想、情感流露于外,技术的东西藏在作品内部。
上一篇:第二届“致青春”学生石膏像彩绘大赛举办
下一篇:克利夫兰艺术学院招生办副主任Thomas Green来到央美国际预科访问